第六百九十七章 君王死社稷
朱媺娖自从断臂之后,

情大变,再也不出宮,一直呆在寿宁宮中不愿见人,刚才坤宁宮中的一个宮女奔来传旨,命她自尽。她不肯,宮女们也守着她不让她自尽。现在众宮女正围着她哭泣,忽然听说万岁驾到,她赶快带着众宮女奔到院中,跪下接驾。崇祯见朱媺娖仍然活着,又急又气,说道:
“女儿,你为何还没有死?”
朱媺娖不复当初的古灵精怪,脸上満是倔強和不甘,她仰头坚定地回答:“⽗皇,儿臣无罪,为何要自尽!”
崇祯颤抖地说:“不要再说啦!你不幸生在皇家,就是有罪!”说完提起宝剑,

往朱媺娖⾝上砍去。
朱媺娖也硬气,跪在地上一动不动。
宝剑举起后,崇祯看到朱媺娖空


的左臂,只剩下一只袖子,心中一痛,暗道:我亲手砍了自己女儿一条胳膊,如今还要亲手斩杀她不成?这一剑便无论如何砍不下去了。
他低声说:“女儿,你历来在宮外长大,论人情世故,比你的弟弟们要強上十倍…如今国将破,族要亡,你也出宮吧,若是无处可去,便去投奔你外祖⽗吧!”
朱媺娖做好了受死的准备,没想到等来这么一句话,眼圈一红,问:“那⽗皇你呢?”
“朕是一国之君,理应⾝殉社稷,不可苟活于世,你走吧…”
崇祯吩咐完之后,回到乾清宮,拉出素缎暗龙⻩袍的前襟,将王⽩⾊袍里朝上,平摊御案,提起朱笔,战抖着,潦草歪斜地写出了以下遗言:
朕非庸暗之主,乃诸臣误国,致失江山。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,不敢终于正寝。贼来,宁毁朕尸,勿伤百姓!
崇祯在⾐襟上写毕遗诏,抛下朱笔,听见城头上炮声忽止,然后有喧哗声从远方传来,猜想要么是內城被攻破,要么就是必定是守城的太监和军民已经打开城门投降。內城一破,皇城的防御力

本抵挡不了几十万大军,紫噤城更是毫无防守能力,这皇宮马上就要成为闯逆的战利品。
崇祯长叹一声,唤王承恩进殿,说:“朕马上就要殉国,你要随朕前去。”
王承恩跪伏于地,大声回答:“奴婢遵旨。”
乾清宮的全体太监和宮女送皇帝出乾清门。一个太监牵着御马在乾清门外等候,另一个太监搬了马凳,还有四个太监用朱漆龙头短

打着四只羊角宮灯侍候。崇祯上了御马,接了杏⻩丝缰,挥手使牵马的和打灯笼的太监都不要跟随,只要王承恩跟在马后。他从乾清门外向东,到內左门向北转,向东一长街(乾清宮和坤宁宮东边的一条永巷)方向走去。
太监和宮女们一直跟随到內左门,跪下去叩头,纷纷哽咽道:
“奴婢们为皇爷送驾!”
虽然天⾊已经⿇⿇亮,但永巷的两边都是很⾼的红墙,隔红墙尽是宮殿,加上天⾊

沉,永巷中的夜⾊仍然很浓。崇祯骑马向玄武门走去的影子很快消失在永巷的

影中,看不见了,但还能听见渐渐远去的马蹄声音。
平⽇崇祯晚间出乾清宮,总是乘步辇,华贵的灯笼成阵,由太监和宮女簇拥而行。这样凄凉的出行还是第一次,太监和宮女们看着这一幕,忍不住呜咽出声。
过了半个时辰,天⾊更亮了。玄武门城楼上,报晓的鼓声停止,云板不响了。內城各门大开,大顺军开始从不同的地方整队人城,而刘宗敏率领的清宮人马也从西长安街来了。
崇祯带着王承恩从玄武门出来。守玄武门的太监已经逃散,只剩下两个人了。他们看见皇上来了,赶快将门打开,跪在路边,低头不敢仰视。
崇祯出了玄武门,又走出北上门,过了石桥,越过一条冷清的大路,便进⼊万岁门,来到煤山的大院中。那时煤山上和周围的树木比现代多,范围较大。崇祯来到院中,在西山脚下马,往山上走去。
来到煤山主峰上,崇祯找到一处地方,有一棵古槐树,一棵小槐树,相距不远,正在发芽。两棵槐树的周围,几尺以外,有许多杂树,还有去年的枯草混杂着今舂的新草。似乎皇家的草木全不管家国兴亡和人间沧桑,到舂天依然发芽,依然变绿。
在几年以前,国事还不到不可收拾。一年暮舂时候,天气温和,崇祯一时⾼兴,带着田妃来到煤山脚下闲步,发现了这个地方,喜

这地方十分幽静,对田妃说道:
“⽇后战

平息,重见太平,朕将在此两株槐树中间建一个小亭,前边几丈外种几丛翠柳,万机之暇,借汝来此亭下小想,下棋弹琴,稍享太平无事乐趣!”
自从他同心爱的田皇贵妃闲步此处之后,这事情、这地方、这个心愿,一直牢记在他的心中,所以到今天选择此处殉国。
来到了古槐树下边,他告诉王承恩可以在此处从容自尽,随即解下丝绦,叫王承恩替他绑在槐树枝上,王承恩正在寻找⾼低合适的横校时候,崇祯忽然说:“向南的枝上就好!”崇祯只是因为向南的一个横枝比较耝壮,只有一人多⾼,自缢较为方便,并没有别的意思。但他同王承恩都同时想到了“南柯梦”这个典故。王承恩的心中一动,不敢说出。崇祯惨然一笑,叹口气说:
“今⽇亡国,出自天意,非朕之罪。九年惨淡经营,总想中兴。可是大明气数已尽,处处事与愿违,无法挽回。九年的中兴之愿只是南柯一梦!”
崇祯命王承恩将⻩丝绦绑在向南的槐树枝,随即将头揷进丝综环中,双脚用力蹬倒砖堆,抓着丝绦的双手松开,落了下来,悬挂着的⾝体猛一晃动,再也不动了。
王承恩看见皇上已经断气,向死尸跪下去叩了三个头,说道:“皇爷,请圣驾稍等片刻,容奴婢随驾前去!”他又面朝东方,给他的⺟亲叩了三个头,然后起⾝,在旁边不远的小槐树枝上自缢。
崇祯九年,这个刚愎自用、

情刚烈的大明皇帝自缢于煤山,比原本的历史提前了八年。历史的巨轮在夏天南的

纵下,开始驶向了完全不同的轨道。
M.yANdXs.cc